资讯

在量子世界的微观舞台上,分子内的原子正跳着永不谢幕的“舞蹈”。德国法兰克福大学研究团队利用世界上最强大的X射线激光器——位于德国汉堡的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器(XFEL),首次成功捕获分子内部原子在能量最低状态下的“协同舞蹈”,为研究量子现象提供了全新见解。相关成果发表于最新一期《科学》杂志。
因位于地球板块碰撞俯冲的缝合带,且被怒江的垂直切割塑造出典型的高山峡谷地貌,高黎贡山区域内地势北高南低,最高峰嘎娃嘎普海拔5128米,最低处海拔645米,落差超过4000米。在印度洋孟加拉湾暖湿海洋气流影响下,高黎贡山区域由南向北、由西向东、由低到高 ...
8月6日至7日,中国科学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举办第三届国际青年学者论坛暨衰老生物学研讨会。论坛聚焦衰老研究领域国际前沿,汇聚线上线下近万名海内外杰出科学家与青年科学家,共同探讨衰老生物学研究前沿热点,以科技创新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
昨天深夜,中国科学家研制的世界首台可自动巡航杂交授粉的智能育种机器人“吉儿”登上国际顶尖学术期刊《细胞》。通过将“吉儿”与从头驯化、育种加速器等新一代育种技术融合,研究团队设计了一座“智能机器人育种工厂”,可实现优质作物品种的智能快速定制。
成体新生未成熟齿状回颗粒神经元( imGC ...
记者8月11日从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获悉,该所生态系统功能与全球变化团队最新完成的一项研究表明,青藏高原土壤碳库未来可能仍持续增加但稳定性减弱。
印度尼西亚苏拉威西岛发现的古代石制工具表明,这个岛屿与附近的弗洛勒斯岛大约在同一时间或更早被古人类占据,这一发现有助于揭示古人类从东南亚大陆跨越大海向外扩散的情况。研究结果发表于新一期《自然》杂志。
英国朴茨茅斯大学与巴西联邦大学联合团队,在新一期《皇家天文学会月报》刊发论文称,他们在距地球50亿光年的“宇宙马蹄”星系中心,拍摄到迄今质量最大的黑洞。这个宇宙“巨无霸”的质量高达太阳的360亿倍,相当于银河系中心黑洞的1万倍,已逼近理论预测的黑洞质量极限。
研究团队最终发现,将高浓度的钪掺杂到锡酸钡和钛酸钡中,可在300℃条件下实现超过0.01S/cm的质子电导率,这一数值与传统SOFC电解质在高温运行时的性能相当。
许操介绍,野生番茄原本柱头外露,靠蜜蜂、蝴蝶等昆虫传粉,遗传多样性丰富。人类在驯化番茄的过程中,为了保证品种纯正,选择了柱头内缩、自花授粉的突变体。但这个“优点”却成为现代杂交育种的“枷锁”。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杨维慎、彭媛团队开发了一种便捷的触发式界面反应策略,实现了二维金属-有机框架膜(MOF膜)的快速制备及高效气体分离。相关成果近日发表于《国家科学评论》。 MOF膜因其高度可调的孔道结构、超高的孔隙密度、纳米 ...
土壤水分波动因直接影响植被生长和水资源安全,成为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热点之一。近年来,全球植被绿化趋势显著被视为生态恢复与气候适应的重要信号,但植被活动会导致蒸散加剧,迫使土壤水分持续流失,进而加剧区域干旱风险。目前,植被-土壤水分在全球尺度上的耦合格局及未来趋势尚不明晰,学界难以对生态系统水分限制响应和反馈过程进行解析。